日本社會的無性婚姻現象:現狀、原因與給台灣的啟示

大家好,我是Leftvine!

結婚之後,曾經熱烈的親密關係是否逐漸轉淡?您是否也曾在深夜問自己:我們怎麼變得像室友多過像伴侶了?
在日本,這樣的疑問並非少數人的煩惱,而是一個廣泛存在的社會現象。「無性婚姻」(セックスレス)——夫妻之間長期缺乏性生活的狀態——如今在日本相當普遍,引發了對婚姻關係和家庭幸福的深刻討論。

本篇文章將以多角度、專業的觀點,帶您了解日本社會中無性婚姻的實況和主因,同時對比台灣的情況,尋找其中的共通點與差異。
最後,我們也將探討台灣讀者可以從日本經驗中學到哪些維繫親密關係的智慧與對策,重新審視伴侶之間的相處之道。

日本無性婚姻的現況與原因

在日本,「セックスレス」已成為一個引人關注的詞彙。根據日本家族計畫協會(JFPA)最新的調查數據,將近一半的日本已婚夫婦陷入了無性婚姻的狀態​

這項調查發現,有 48.3% 的受訪已婚者表示過去一個月中一次性生活也沒有進行——這正是日本性學界對「無性婚姻」常用的定義標準​(即在非特殊情況下,例如非因疾病或分居,超過1個月沒有性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比例較幾年前略有上升(2016年時約為47.2%​),顯示日本夫妻間「性缺席」的現象有增無減。
此外,另一份調查甚至指出,如果把幾乎沒有性生活但偶爾有親密行為的「輕度無性」情況也計算在內,那麼有高達約68% 的日本婚姻呈現某種程度的無性傾向​

換言之,只有約三成出頭的夫妻認為自己的婚姻不是無性生活​──這樣的數據不禁令人深思:為何許多曾經親密無間的伴侶會漸行漸遠,在婚姻中失去「性」的聯繫?

日本專家和調查報告揭示了無性婚姻背後的多重成因。首先,工作與生活壓力被反覆提及。許多日本上班族勞動時間長、下班已身心俱疲,對伴侶親熱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忙碌一整天後實在覺得‘太麻煩’了」,成為日本妻子們提到最多的原因之一​

JFPA的調查顯示,女性受訪者中22.6% 認為「性生活太麻煩(嫌麻煩)」是不做愛的首要原因,其次有 20.8% 的女性表示「因為工作疲累」導致無性生活​
對許多日本女性而言,白天要兼顧工作和家庭,夜晚反而想好好休息,結果親密關係被無限期擱置。

其次,生育與育兒階段往往是親密斷層的分水嶺。不少夫妻在孩子出生後,性生活頻率大幅下降。JFPA調查中有約 13.2% 的日本已婚女性將「懷孕中或產後不久」列為性生活中斷的原因​

產後女性的生理變化、育兒的疲憊,以及角色轉變(妻子變成母親,丈夫變成父親)都可能讓雙方一時難以恢復產前的親密模式。
相對地,男性受訪者給出的理由則略有不同。約 24.0% 的日本丈夫坦承,他們並非不願意親熱,而是因為「配偶缺乏反應或興致」而作罷​

也就是說,當一方頻頻遭到另一方的拒絕或冷淡以對時,久而久之主動的一方也會洩氣,乾脆不再嘗試。這與日本傳統上含蓄的文化有關:若碰上性需求落差,很多人選擇默默忍耐,卻很少大方地攤開來溝通,導致問題積累。

除此之外,部分日本男性也承認,他們覺得性愛「沒有那麼重要,不如算了」,把親密視為可有可無的夫妻義務——在男性中有約 12.0% 將「不值得麻煩」當作不做愛的理由​。
另外 14.7% 的男性受訪者也提到了與孩子出生相關的原因,反映出育兒期對雙方親密生活的衝擊​。

當然,還有一些更隱性的文化背景因素。日本社會對性的態度相對保守內斂,不少夫妻羞於討論彼此的欲望與需求,時間一久,溝通缺乏讓小問題變成大隔閡。

此外,夫妻長期相處後可能產生一種「家人般的感情」,激情被親情取代。
在傳統觀念裡,結婚生子後,夫妻肩負養育下一代的責任,有時難免忽略了作為情人伴侶的角色經營。正如日本一位婚姻專家形容的,那些曾經甜蜜熱戀的伴侶,若不經營浪漫,日子久了容易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雖同在一屋簷下卻少有肌膚之親。

有意思的是,儘管缺乏性生活被視為一種問題,並非所有處於無性婚姻中的日本夫婦都對婚姻不滿。某些調查指出,在無性生活傾向的夫妻中,仍有近六成表示夫妻關係本身是融洽的​。

也就是說,他們在生活中依然互相關愛,只是親密方式不包括性交。然而,多數專家認為,長期的性疏離終究可能是情感疏遠的表徵或導火線之一。

如果一方心中出現失落感卻不表達,時間久了恐怕會影響夫妻間的信任與滿意度。這也是為什麼日本的政府單位和專家們開始正視「無性婚姻」現象,因為它不僅關係到家庭幸福,某種程度上還牽連著日本嚴峻的少子化問題:沒有親密行為,自然生育率也難以提升​。

日本厚生勞動省與相關機構近年陸續投入研究,希望找出導因並提出對策,鼓勵夫妻重視親密關係,以改善婚姻品質與生育意願。

台灣與日本:相似的困境,不同的挑戰

讀到這裡,你或許會想:「日本的情況聽起來有些耳熟,台灣不也是有類似問題嗎?」事實上,台灣伴侶之間的性生活滿意度同樣令人擔憂。

根據台灣男性學暨性醫學會在2022年所做的一項大規模問卷調查,超過七成的台灣成年男女對於自己的性生活並不滿意​。

這表示許多台灣人也感受到親密關係中的種種落差。更令人震驚的是,該調查中有近三成的受訪者坦言自己幾乎沒有性生活

換言之,在台灣也有相當比例的情侶或夫妻處在近乎「無性」的狀態。儘管台日兩國的文化背景不同,現代生活節奏和工作壓力卻有相似之處——這些共通因素都可能讓伴侶雙方難以騰出身心能量經營親密關係

台灣和日本的共通點首先在於:經濟繁忙的現代社會裡,工作壓力與長工時成了親密關係的大敵。
不論是在台北的辦公大樓還是東京的商業街區,加班到深夜、週末還要應酬或顧孩子,已成為不少中壯年夫妻的日常。

當身心疲憊時,對性生活提不起勁是自然而然的事。
另外,在亞洲文化中,談論性仍帶有些許羞澀和禁忌。

許多台灣人從小在保守環境長大,進入婚姻後也不太習慣直言自己的親密需求,這一點跟日本人的含蓄有異曲同工之處。
結果,夫妻可能各自揣測對方的心意,卻缺乏真正的對話。一方也許誤以為對方沒興趣,於是自我壓抑;另一方則可能在沉默中累積失落,形成惡性循環。

然而,台灣與日本在無性婚姻的樣貌上也存在一些差異。
首先,從數據上看,日本無性生活的比例明顯比台灣高出許多——日本將近一半夫妻一個月沒有性生活​,而台灣接近三成的人幾乎沒有性生活​。

這或許反映了社會結構與職場文化的不同:日本職場競爭激烈、加班文化根深柢固,家庭和工作時間的失衡可能更為嚴重;相較之下,台灣雖然也常加班,但近年來對生活品質的討論增加,年輕世代稍微敢於追求Work-Life Balance(工作與生活平衡),或許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最極端的狀況。

其次,日本家庭在育兒分工和傳統角色方面的轉變較為緩慢,不少日本妻子在產後成為全職母親,先生工作繁忙疏於參與家庭生活,夫妻浪漫獨處的時間少之又少。

而台灣近年雙薪家庭居多,許多夫妻會共同分擔育兒和家務,相對可能比較有機會維持感情的熱度(即便也面臨挑戰)。
再者,社會輿論對此議題的關注度不同。

日本媒體長期以來多次報導「日本人不愛做愛了?」的現象,引發全民討論,也促使政府投入資源調查性慾低下與少子化的關聯​。

反觀台灣,關於「無性婚姻」的公開討論直到近年才開始出現在媒體上,大眾對此議題的認知仍在萌芽階段。
一些台灣人可能尚未意識到,自己婚姻中缺乏親密可能也是一種需要被正視的問題,而不只是「忙碌的正常現象」。

歸根究柢,無論台灣或日本,婚後性生活的冷卻都涉及多方面因素:身體的、心理的、社會文化的。但差異在於,日本的案例為我們提供了一面鏡子,讓台灣人可以預見並省思同樣的潛在問題。

如果任由工作壓力、育兒負擔和溝通不良掏空了夫妻間的浪漫與情慾,那麼再恩愛的情侶也可能漸行漸遠。
所幸,從日本的經驗中,我們也能發現一些積極的改變契機。

近年在日本,越來越多的聲音開始鼓勵夫妻重拾親密,甚至出現專門協助重燃性愛火花的書籍與諮詢服務。這些做法與觀念,正好可以給台灣處在類似困境的伴侶們一些啟發。

從日本經驗學習:重拾親密關係的啟示

面對無性婚姻的考驗,日本社會逐漸意識到解方之一在於重新審視伴侶關係的經營方式。
如果您發現自己和伴侶漸漸失去了親密,不妨參考日本專家和過來人的建議,勇敢地為愛情注入新的養分。以下是幾個從日本經驗中得到的重要啟示:

1. 別讓愛情輸給忙碌:重新平衡工作與家庭角色。 日本許多夫妻的親密生活被忙碌擊敗,台灣情侶也常有相同寫照。破解之道在於主動調整生活優先順序

試著回想你們戀愛時是如何抽出時間約會的——婚後亦然需要刻意經營。或許可以像一些日本企業正在推行的做法,安排固定的「伴侶之夜」(Date night),哪怕一週只有一晚提早下班,共度沒有小孩打擾的二人時光,也能逐漸找回遺失的親密。同時,重新檢視彼此在家庭中的分工。

如果一方總是為家庭瑣事身心俱疲,另一方可以適時伸出援手,分擔家務與育兒,讓伴侶有餘力兼顧「愛人」而不僅只是「父母」或「房客」的角色。換言之,重建平衡是第一步:平衡工作與生活、平衡父母職責與愛侶關係。

在這方面,日本的一些年輕夫妻開始展現榜樣,他們努力共享育兒責任、一起參與家務,藉此減輕彼此的壓力,也為浪漫騰出空間。台灣伴侶也可以效法:將另一半的需求納入自己的時間表中,別讓工作永遠擠下了親密的順位。

2. 打破沈默,學習坦誠溝通性愛需求。 溝通是解開心結的鑰匙,這點放諸台日皆然。許多夫妻之所以漸行漸遠,不是不愛了,而是缺少交流導致誤解叢生。

在日本,越來越多專家呼籲伴侶勇於談論「房事」。曾有日本電視節目大膽地建議觀眾寫下自己對性生活的期待,和另一半交換閱讀,藉此啟動對話。對台灣伴侶來說,或許開口仍有難度,但不妨從小地方開始:例如分享最近讀到的一篇相關文章,藉機詢問對方的看法與感受。

台灣性學專家也強調,伴侶之間善用溝通才能在性愛中獲得滿意​。
把羞澀放一旁,誠懇表達內心的需求與顧慮,其實是對關係負責任的表現。

也許你會驚訝地發現,對方一直以為你沒興趣才不主動,原來彼此都在默默忍耐。打開話匣子後,雙方才能一起面對問題、尋求解決方案。哪怕話題一開始有點尷尬,但總比長年累月的誤解來得好。

記住,也是愛的一種語言,不談,永遠不會懂彼此的字典。

3. 保持情慾的火花:重新設計你們的親密模式。

日本婦產科醫師宋美玄曾指出,夫妻之間能否長久維持親密,關鍵在於彼此是否仍保有「性幻想」和彼此的吸引力​。

這提醒我們,維繫激情需要一點創意與心意。婚姻進入穩定期後,浪漫也許不再自動降臨,但我們可以主動創造。試著回憶伴侶最迷人之處,重新發掘對方的魅力。

例如,日本有些夫妻會刻意製造「小別勝新婚」的感覺:安排孩子由長輩照顧一晚,兩人到旅館約會,重新體驗約會的刺激感。
也有人嘗試培養共同的嗜好或挑戰新鮮事物,讓彼此產生新話題、新鮮感。

對台灣的夫妻來說,不妨從改變日常習慣做起——偶爾關掉電視和手機,來點蠟燭音樂共進晚餐;週末試著一起運動流汗,喚醒對彼此身體的感知。重要的是跳脫一成不變的模式,讓身心重新連結。

重拾牽手、擁抱、接吻等親密舉動,就算一開始不一定立即點燃欲望,也能慢慢加溫你們之間的氛圍。
此外,如果生理上的因素影響了性生活品質(如男性功能問題或女性產後不適),現代醫學和諮商也有許多資源可以協助,不需羞於尋求專業幫助。

日本許多夫妻已經開始正視這些問題,例如主動就醫諮詢、使用適當的治療改善親密關係;台灣的伴侶們也應勇於求助,共同面對而非各自苦撐。

經營長期關係本就是人生的重要課題之一。
日本的無性婚姻現象為我們敲響警鐘,也提供了反思自身感情的契機。對三十多歲的台灣讀者而言,也許正處在人生中事業和家庭壓力最大的階段,但越是忙碌,越要記得留一些精力給陪你走一生的那個人。

畢竟,親密關係不只是錦上添花的浪漫,更是夫妻間情感連結和互信支持的基石。

如果發現熱情漸漸變冷,不妨停下腳步,參考日本經驗重新調整方向。
透過溝通與努力,愛情的溫度是可以被找回的。

最後,請扪心自問:今天的我們,是否也願意為彼此再多點耐心與用心? 希望我們都能從日本的故事中汲取養分,在平凡的日子裡為愛情持續灌溉,讓親密之花在台灣的土地上長久綻放。


參考資料

leftvine
leftvine

Leftvine 是為了提升日本與台灣之間的性別議題認知與理解所創立的自有媒體平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